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一粒小米的强“芯”路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李旭兵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资料图】

前不久,由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广适、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豫谷18选育及应用”喜获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获奖消息公布之余,一组数字引发记者的关注:近3年来,豫谷18及系列品种推广面积958万亩,全国覆盖率20%,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5.5亿元;我省推广面积143万亩,覆盖率70%。全国以豫谷18为亲本,育成新品种(系)150个,其中62个已完成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显著提升了全国谷子的育种水平,解决了我国谷子种源“卡脖子”的难题。

“中国种”再添“安阳芯”!豫谷18是如何培育出来的,一路走来,又经历了哪些过程和曲折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了安阳市农科院一探究竟。

2022年,刘金荣在吉林市察看豫谷18高产示范田。刘永莉 摄

每年过“两个夏季”

只为育出中国好谷种

安阳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的办公室就在农科院五楼,这里也是河南省谷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对面就是种子资源库。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长刘金荣打开种子资源库的大门,谷子散发出的香味扑面而来。室内陈列着一串串谷粒饱满、黄澄澄的谷穗。房间的架子上有成排、成摞的筐子,一个个装有谷物种子样本的小袋整整齐齐地摞着,无声诉说着育种工作的不易。

1980年,刘金荣进入河南农学院植保专业学习,毕业后他从谷子锈病防治研究做起,到如今已成为我国谷物育种顶级专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一线,见证并参与了我国谷物良种培育的发展历程。

在刘金荣的办公室,除了装满书柜的图书,一顶斗笠、一个挎包、一个记载本,就是他最宝贵的“家当”。谷子育种工作异常辛苦,“备播、试验田区划、播种、记载各种农艺性状、优选穗、脱壳鉴米色……进入测产试验时,还要进行碾米、评鉴小米商品性和食用性等多道程序。”刘金荣如数家珍,“安阳属于华北夏谷区,一般是收割完小麦后,才开始种谷子试验。那时候天热到40多摄氏度,晒得头皮都是热乎乎的,中暑是常有的事。”

到了冬季,刘金荣又像候鸟一样奔赴海南试验基地,身上被蚊虫叮咬、起泡、红肿是家常便饭。在试验田里观察记载,每天来回走动六七个小时,人常常累得腰痛腿酸,去试验田时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回来时后背不知冒出多少“云彩”。

刘金荣开玩笑说,夏季,因为天气炎热,汗水常顺着额头流过脸颊掉进地里,一天要比坐在办公室里多喝几斤水。但这一切阻挡不了育种人要出品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的决心。

几十年如一日,刘金荣秉承“扎根泥土,誓把谷穗变金穗”的理念,带领10余人的团队,经过不懈攻关,先后选育出豫谷11、豫谷12等30多个谷子新品种。豫谷18是他们选育的划时代品种,被同行专家称为“谷子界魁首”,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谷子主导推广品种。

多年来,为了提高豫谷种子的广适性,刘金荣的足迹遍布黄河以北,从吉林的松花湖到乌兰哈达的丘陵山区,从山东昌乐古火山口到新疆的玛纳斯河,他走过的地方都撒下了“豫谷的种子”。豫谷18不仅成为我国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为百姓餐桌提供了健康美食。

创新方法

加速培育品相俱佳普适好品种

2009年10月,刘金荣看到安阳的菜农用大棚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受到启发:利用温棚加速培育良种。说干就干,刘金荣在当地的大棚里种起了谷子,搞试验。

为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的“完美”谷子品种,刘金荣在田间选育谷子品种时,除了吃饭、睡觉,就在谷子地里忙活,掂掂谷穗重量,将谷穗在手中搓揉,一粒粒地看,仔细观察颗粒是否饱满鲜黄。

农科院五楼有一间面积像教室一样大的房间,中间的大桌子上放有300多个小碟子,里面都是试验田中筛选出来的优质小米,一旁还有10个电饭锅专门用来熬小米粥。刘金荣解释,培育优质谷子品种,不仅要看产量、看抗病等等,还要看色泽、尝口感、闻香味,最终培育出农民和消费者都喜爱的小米品种。

在安阳西部丘陵旱地的马投涧、洪河屯等地,种上“豫谷18”之后,收成格外好,谷子脱壳加工出的小米金灿灿的,成了市场的抢手货。谷壳可以作饲料,带动养殖业发展;小米还可以做成锅巴或提取小米油,延长了产业链,提高谷子附加值。

广适、优质、高产是豫谷18的特点,它是目前全国唯一通过国家谷子华北夏谷区、西北中晚熟春谷区、东北春谷区、西北春谷早熟区四个生态区鉴定的谷子品种,并在华北夏谷区实现一亩地增产48.6公斤。豫谷18还在第八届全国优质米评选中获得总分第一名,适合我国90%主要产区推广种植。

“我国谷子年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在确保国家区域粮食安全、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豫谷18能够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我国谷子生产的主导品种,让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安阳市农科院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高层次科研单位合作力度,加强分子机理解析,为申报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农作物育种的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强的优质农业新品种,让“中国种”装上更多“河南芯”,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