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动态:专访丨马伯庸:走在河南,书中的虚拟能与现实产生联系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玥颖/文 时硕/图
一身休闲装,一副黑框眼镜,马伯庸这次来到河南开启高校分享之旅,先后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大学学子深入交流。
日前,受河南省新华书店中原图书大厦邀请来河南与读者见面的马伯庸,接受了顶端新闻专访。他说:“走在河南境内,我们能够寻访到很多书里描写过的东西,在这里,书中的虚拟能与现实产生联系,这种体验才能找到读书的意义所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生经历,隐藏在他每本书的故事里
“河南是一个好地方。”提起河南,他如数家珍,“要写中国历史,河南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马伯庸是内蒙古赤峰人,但他每年都要到河南很多次,品尝河南美食,汲取传统文化里的养分,他的作品《洛阳》《古董局中局》等也绕不开河南元素。
“河南读者很幸福,有些人只能在书中读到的风景与古迹,河南人出门就能看到。”走近河南的名胜古迹,参观各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步入每一条大街小巷,马伯庸站在河南的街道上,哪怕只是看着地名,都能勾起他无穷的创作联想,这是他“寻宝”的过程。
马伯庸喜欢调研史料,也擅于讲故事,体验的各种经历,隐藏在他每本书的故事里。
马伯庸在2015年辞职之前做了10年的上班族,在《长安的荔枝》一书中,马伯庸就写了一个大唐“社畜”的故事。
想成为“大人物”,要学会从小事做起
马伯庸很关注学生群体,每次参加读书分享会,他就发现,学生们提的问题一年比一年更深刻,“我的读者长大了,他们也会希望去问一些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他看来,如今的大学生与以往不同,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度的挖掘,“现如今大学生们的眼界、获取支持的渠道都比我们当年要多得多。他们的格局本身就很大,所以说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不在于格局,而在于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马伯庸说,信息越多,干扰也越多,杂念就越多。能不能专一地去从事一项工作,在某一个领域实行突破,这是现在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就像新书《大医》讲述的故事一样,主角们从三个蒙昧天真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三名出色的医生,想成为“大人物”,就要学会从小事做起。在马伯庸所知道的历史名人中,很多人并非天生的佼佼者,他们是靠着不断积累,才会在具体的某一个节点有所爆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才有能力抓住它。
曾尝试用ChatGPT整理收集文字资料
马伯庸最新的长篇小说《大医》,分《破晓篇》《日出篇》两部,讲述清末民初中国第一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写完后他感慨,“我最喜欢的时代还是现在。”
“古代说起来好像很美,但其实我们现代人穿越回古代会很痛苦,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便利条件古代都没有,我们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他也会开个玩笑,“所以说能不穿越还是不要穿越。如果非要我选择个时间点回去,那我就穿越回15年前买房就可以了。”
在创作作品时,马伯庸不介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他曾经尝试用ChatGPT整理收集文字资料,可惜目前还不太好用,“就像做数学题时使用计算器一样,计算器本身没有解题思路,作家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马伯庸却一直在避免让作品形成“马伯庸系列宇宙”。“我会让每一部作品之间跨越朝代,跨越人物,减少彼此之间的联系。”他觉得作品一旦形成了系列宇宙,就变成了一件很别扭的事,“对我来说,每个故事都有自己最完美的形态和时代背景。如果强行扩展成一个宇宙,可能就会破坏故事本身的脉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