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让河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驶上“快车道”
本期论道嘉宾:省经济作物推广总站研究员贺桂仁
(资料图)
□统筹 肖海丽 陈朋冲 执行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姜雨璐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独特、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扶贫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和大健康产业来重点打造,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措施,走出了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产业发展新路。2018年以来,河南种植面积已连续5年位列全国前列,全省中药材质量效益竞争力大幅跃升,产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良好景象。
全省大宗道地药材有100多种,主导品种近40种。其中,全国第一的品种有艾、连翘、山茱萸、百蕊草、夏枯草、冬凌草、“四大怀药”、西红花、辛夷等,全国第二的品种有金银花、菊花、银杏等,艾、夏枯草、西红花、百蕊草产量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河南已构建形成了伏牛山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怀药产区和黄淮海平原产区5大优势道地产区,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的生产大县55个,10万亩以上的有16个,20万亩以上的有7个,30万亩以上的4个,其中卢氏县130万亩,为河南中药材种植第一大县。洛阳丹参、卢氏连翘、封丘金银花、南阳艾等36个道地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怀山堂铁棍山药、云台冰菊等76个道地药材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近年来,农业部门大力推行“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极大提高了中药材种植规范程度,有关部门的质量抽检中,连续多年达到药典要求,从未发生过质量安全事件。目前,河南以国家、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河南农大、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羚锐、仲景宛西和福森等为骨干,构建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河南中药材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对良种覆盖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不高、龙头带动能力不强等短板弱项,要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药材强省建设,需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种质资源利用上发力。
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快育种创新步伐,加快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提升优质种子种苗供应能力。
二是在规范化生产上发力。
要加快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建设规范化生产基地,促进中药材种植“进山入林”,引领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三是在人才培养培育上发力。
要培养一批爱药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壮大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是在技术指导服务上发力。
要发挥各级技术专家作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落地。
五是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发力。
要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深耕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
六是在卖得好卖出好价钱上发力。
要强化质量认证,加强产销对接,加快“豫药”走出去,推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与合作。
七是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发力。
要加快建设艾、怀药、药食同源、天然植物替代抗生素、天然产物精准靶向治疗、大健康等6大产业链,以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为载体,落实换道领跑战略,全力推动政策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创新链深度耦合。
八是在多元功能拓展上发力。
要聚焦人民群众对健康养生的新需求,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新模式,拓展新功能,激发新价值。大力支持抗生素替代产品、康养产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引导中药材产业与文旅康养等有机融合。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