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禾下乘凉梦”正在延续 当前最新
(相关资料图)
“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攥牢种子这个农业芯片,久久为功,持续攻关核心技术,就能让中国碗端牢端满中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本报评论员 悦连城
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忌日。如今,袁老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但音容宛在、精神长存,心心念念的杂交水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缅怀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在薪火相传的信念中,人们变得更加睿智、坚强。
种子是生命的开端,更是精神的延续。袁老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他离开以后,年轻的科研人员“接棒”奔跑,杂交水稻事业继续前进:2021年10月17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测得早晚双季稻亩产达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2022年,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海水稻三产融合示范基地,由袁隆平青岛海水稻科研团队研发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亩产698.4公斤,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5月15日,2023年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试验三亚市海棠区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迎来早造测产,平均亩产达903.35公斤……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已走出国门,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发展的脚步日新月异,科学精神浩然长存。在袁老离开的两年间,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并未停止。“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用八字箴言激励后来者接续奋斗,他留下的杂交水稻事业,已经成为后辈学人追逐梦想的“诗和远方”。正如袁隆平之子袁定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将不断地去完成他未完成的遗愿,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也为了实现他的两个梦。通过不断提高产量,希望也可以利用杂交水稻技术,在东南亚国家、非洲一些国家,使我们国家的影响力更大,使我们中国取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岁月会随烟尘流逝,但英雄精神永在;记忆会被时间冲淡,但崇高信念永存。近日,河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档案时,发现了袁隆平父亲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时填写的《交通部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员工家庭概况表》,为袁隆平生辰增添新证。在袁隆平逝世两周年之际,工作人员奔赴湖南长沙,将馆藏袁兴烈档案仿真件和袁隆平在豫活动影集赠送给袁隆平家人。两年来,社会对袁老的缅怀从未停止,一次档案跨越77年时空的独特纪念,也传递着人们对袁隆平的无限思念。
一稻济天下,精神永传承。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攥牢种子这个农业芯片,久久为功,持续攻关核心技术,就能让中国碗端牢端满中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