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管上新了丨增产增效 节水节肥——获嘉县高效节水灌溉见闻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2月28日一大早,获嘉县位庄乡新村,李喜亮掏出手机,打开智慧农业小程序,轻轻一点,3套固定式喷灌设备喷出水花,200亩小麦喝上了“返青水”。

李喜亮是获嘉县好收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土地打交道,浇水施肥一度是他最“急难愁盼”的问题。


(资料图)

为啥?传统的灌溉方式轮灌周期长、用工成本高、施肥不科学、生产效益低。

李喜亮坦言,传统大水漫灌一亩地需要70立方米水,喷灌只需30立方米水,一年需要浇6至8次水,喷灌比大水漫灌一亩地一年可节水200多立方米。传统的施肥方式是先撒肥料再漫灌,肥料经过风吹日晒要损失20%,水肥一体化后,肥随水走,肥料利用率高。

高效节水方式在省水省肥的同时还省工。“200亩地,3套喷灌设备3天就能浇完,打开手机就能浇,基本不费人工。以前需要3个人浇半个月,不算电费,浇一遍水仅人工支出都得5000多元。”李喜亮说。

固定式喷灌只是获嘉县工程节水技术的一种模式。李喜亮的另一块200亩麦田用上了低压微喷灌技术。

青青麦田里,一条条黑色的微喷带十分显眼,微喷带上布满针眼状的小孔,在压力的作用下喷出半米高的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出一道彩虹。

“微喷灌除了省水省肥省工外,最大的好处是投资少、见效快、可复制、好推广。”同行的获嘉县土肥站站长王庆安说,机械化作业容易损伤固定式喷灌设备,维修成本高,而微喷带一亩地投资300元,可循环使用6季。

而且,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由于没有水沟和田畦,可以平均多种百分之六面积的当季作物,相当于增加了耕地资源。

“丰收靠人不靠天,地里有带就高产!”这是获嘉县利农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杰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的“带”就是粮食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带。麦田里间隔60厘米的一道道滴灌带,给周杰伟承包的1000多亩土地带来了农事管理的便利。

广袤麦田里不见一个人,灌溉正“悄悄”进行,水珠通过滴灌带上的小孔直达小麦根部。“先滴清水5个小时,土壤表层湿润了,再将肥料通过水肥一体化配比肥水,肥水滴2个小时。”周杰伟表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原来一季一亩地底肥和追肥需要75公斤肥料,现在60公斤肥料就够了,起到了化肥减量增效的作用。

高效节水、化肥减量,农业增产增效。“同样的地块,同样的种子,2019年之前用的是大水漫灌,小麦亩产只有八九百斤,2019年之后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稳定在1300斤左右。”有了好技术的加持,周杰伟今年准备再流转1000亩土地。

在李喜亮、周杰伟等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家庭农场开始“尝鲜”,获嘉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4万多亩。

遥控一按,滴灌带开始汩汩冒水,小麦吃上了“营养餐”,获嘉县照镜镇沈庄村种田“老把式”沈增成今年第一次用上了滴灌。“躺在家里把地浇,浇得快浇得匀还省力,咱老农民也要接受新技术。”沈增成笑着说。

记者手记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和肥对粮食增产至关重要。

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时空地域分布不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有助于农业降本增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同时在农业生产种植、植保和收获高度机械化的今天,补上灌溉的短板,有助于便利农事管理,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获嘉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还有较大潜力。采访中,种粮大户与合作社负责人建议,如果种粮食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国家能给予专项支持,将有助于该技术的推广利用。

关键词: 节水灌溉 专业合作社 肥料利用率 阳光的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