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递!独占3席 河南稳居全国考古C位

二里头都邑西北部出土的带漆陶片

殷墟商王陵区东围沟内祭祀坑K23


(资料图)

州桥东侧汴河北岸石壁上的海马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图

3月28日上午,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

来自全国各省份22个考古项目展开激烈角逐,经汇报演示、评议和无记名投票,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和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从全国22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至此,河南已有53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继续领跑全国。

殷墟商王陵区发现陵墓隍壕,将推动商代陵墓制度研究

近年来,殷墟商王陵区又有多个重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两条围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介绍,这两条围沟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

这两条围沟,东西相距40米。东围沟围绕在王陵东区的大墓和大量祭祀坑周围。东西间距大致为246米,南北236米,近正方形、沟的宽度不一,口部宽超过10米,最深处3.5米。西围沟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周围。两个围沟各发现缺口两个。新探祭祀坑460座以上,形制与以往考古发掘的殷墟时期祭祀坑基本相同,不排除少数为墓葬。

牛世山说,这两条围沟都属于商代晚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的关联关系。殷墟王陵区陵墓隍壕的确认,将此规制上推到商代晚期,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王陵区西部发现了西周遗址,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这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将推动周人灭商以及周王朝治理方式的研究。

二里头都邑找到城市的骨架,城市布局在商代得以延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根据对以往资料的研究,考古学者推测,二里头都邑除了宫殿区、作坊区外侧存在围垣之外,“井”字形九宫格其他网格的各贵族居住和墓葬区外围也应有墙垣围护。经过几年探索,在中心区新发现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

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每个网格应属于不同人群,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严谨、方正、规整的布局,为其他先秦都邑遗址探索布局提供了参考。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特别是安阳殷墟包括周原的殷人聚落都有类似现象,表明这种制度被商王朝继续,体现了二里头对中华文明总进程的引领作用。

巨幅祥瑞壁画重见天日,让《东京梦华录》的记载照进现实

州桥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人们熟知“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桥明月就在这里。

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进行发掘。经考古工作者接续努力,州桥遗址的真容已完全显露,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发现了河道两侧的石壁,石壁上祥瑞图案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完全一致,可谓历史照进现实。

目前揭露的北侧石壁顶部距地表深度约6.8米,石壁通高5.3米,东西长21.2米,雕刻纹饰的石块有16层,通高3.3米,有3组图案。整个石壁每组为一匹海马和两只仙鹤环以祥云组成,长度约为7.5米。整个石壁推测共有4组图案,长度约为30米,每匹海马头部还长有“独角”。

二里头、殷墟、州桥都处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关键节点上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史无前例的王朝都城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及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封州桥遗址发现了代表北宋时期石雕技术最高水平。这三项考古发现获得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可谓众望所归。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在诸多重大考古成果佐证下,河南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说法毫不为过。

谈及2023年的考古工作重点及方向,刘海旺说,今年河南考古仍然要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深化重大课题的研究,这也是河南考古未来长期要坚持的重点工作。

刘海旺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今年也要在考古上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做好诠释和研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