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名字背后的牵挂_天天报道

□本报记者 史晓琪

“一开始是个本子,现在成了一张纸条。最早本子上有176个名字,现在纸条上还剩11个。”5月31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大四辅导员马春平说。

去年秋天,他带的这届学生刚进大四,马春平就把大家的就业意愿统计到了一个本子上。“哪些同学准备考研,打算就业的同学想去哪个城市、有没有心仪的单位,我得及早心中有数。”


(资料图)

同学们工作落实一个,马春平就把名字划掉一个。小纸条上这11个名字,成了他眼下最大的牵挂。

“我得多和某某同学聊聊,让他调整一下心态,稍微降点期望值,工作还是找得到的。”“某某同学优点不少,就是不擅长表达,我得和他再模拟几次面试。”……别看马春平才29岁,参加工作还不满3年,还是第一次当毕业班的辅导员,可说起学生就业工作,他却“一套一套”的。

能有这份“老练”,无非是因为他格外用心。

学校有多少场招聘会,马春平就和学生一起参加多少场招聘会;下了课,他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学生寝室,一字一句帮大家修改求职简历……

“看到同学们找到心仪的工作,和自己当年找到工作时的喜悦是一样的。”马春平说。

前几天,名字才从小纸条上划掉的杨力同学,兴奋得睡不着,夜里12点多了还在给他发微信:“老师,这是真的吗?”

“杨力专业知识扎实,就是性格内向,面试几次都没通过,弄得越来越没信心。”马春平说,得知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招人,他就带着杨力提前做功课、模拟面试,同时主动和招聘方沟通,最后杨力如愿进了这家心仪的单位。

“我总爱拿春夏秋冬来比喻大学生的四个年级”,马春平说,大一就像春天,确立方向,破土发芽;大二就像夏天,生机勃勃,蓬勃生长;大三就像秋天,三观、能力均已成形;大四则要经历考研能否上岸的等待、工作啥时候落地的焦虑,就像春天来临之前寒冬的蛰伏。

“机会更青睐有准备的人”,马春平说,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每个阶段,完善自己,练好内功,再加上社会各界合力护航,“小纸条上的名字,一天会比一天少”。

关键词: